或許你已經感覺到了,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,各地施工建設紛紛上馬,多款工程機械產品銷量亮眼,開工率明顯好轉……踏入2017年后,市場繼續延續16年的景氣。不同的是,2017年開工的項目更多,擬定的投資項目數額也更大。
從改革開放后的實際經驗看,每個五年規劃第二年為基建項目開工高峰年。2017年正是“十三五規劃”第二年,在這個節點上迎來開工高峰,是符合歷史規律的。事實上,受益于前期相關基建投入,工程機械行業在2016年下半年就出現了回暖的勢頭,并成功貫穿至2017年。隨著更多項目的開工,行業的這波景氣有望成為2017年的“主旋律”,繼續引領行業走出低谷。
在各類工程建設中,挖掘機往往是最先使用的工程機械產品,其景氣度通常領先其他品種3—6個月,被譽為反映實體經濟投資活躍程度的“晴雨表”。
裝載機是工程機械制造業的重要產品,在行業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。
據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(www.mcbtji.live)獲悉,從投資數額看,近期中央和各地政府的固定資產投資可謂“大手筆”,展現了2017 “擼起袖子加油干”的豪邁氣勢。以國務院2月3日批準印發的《“十三五”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規劃》為例,“十三五”期間,交通運輸總投資規模要達到15萬億人民幣,鐵路運營總里程將增加約3萬公里,其中高鐵增加1.1萬公里,高速公路增加約3萬公里,民用航空機場增加50個以上。《規劃》明確提出,到2020年,“高速鐵路覆蓋80%以上的城區常住人口100萬以上城市,鐵路、高速公路、民航運輸機場基本覆蓋20萬以上人口城市,城市軌道交通運營里程比2015年增長近一倍”。
至于地方政府,其通過投資基礎設施來支撐經濟的意愿也相當強烈。截至2月28日,25個已公布增速目標的省份,2017年固定資產投資目標規模已經超過了50萬億,而社科院發布的《經濟藍皮書》則預測2017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達67.1萬億元。通觀各省市區政府的工作報告,各地方多將固定資產投資用在交通、能源、水網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,以及特色新區建設、地區內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。分析人士指出,在國家加強調控房地產市場的大背景下,越來越多的地方政府傾向于將資金投入到基建領域。
從上圖可見,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從2011年后便一路下滑。這一趨勢有望在2017年終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