眾所周知,政府基建投資是推動工程機械行業發展的“殺手锏”,也是工程機械制造商保市場、穩增長的主要來源。2008年12月政府的“四萬億”投資,一方面把工程機械行業拉上了黃金十年的最高點,一舉奪下全球工程機械行業銷量的半壁江山;但是另一方面,卻也深深地傷害了工程機械市場,把行業推到了蕭條沒落的邊緣。在政府資本的扶持下,制造商不分大小盲目擴張,致使產能高居不下;為了爭奪有限的市場和消化嚴重的產能過剩,企業又推出“分期付”乃至“零首付”等激進銷售政策,使原本就很高的財務風險變得更加難以控制,導致至今仍備受詬病的應收賬款之殤。
2008年的“4萬億”投資花哪了?由圖可見,住房、民生基礎設施和交通基建三類大項目就占了“四萬億”近六成的投資。
反思工程機械行業盛極而衰的歷史過程,政府對行業的大包大攬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。當時國際金融危機洶涌來襲,政府被迫干預市場,忽視經濟運行的內在規律推動“四萬億”上馬,導致了令人遺憾的后果——政府大規模投資帶來的制造業繁榮只是曇花一現,多數資金最終轉化成了通貨膨脹,特別是房地產價格的暴漲。房地產行業的繁榮,反過來打擊了實體經濟的發展,以至于有不少人士感慨:“實業誤國,房產興邦”。
2008年8月至今生產資料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變動趨勢表。注意這一指數:1.在2008年8月-2009年6月因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而出現斷崖式下跌;2.在2009年7月-2010年3月因“四萬億”刺激而出現快速攀升;3.在2011年7月-2012年7月因“四萬億”的副作用而急速下挫,隨后長期處于低位狀態;4.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,因大量基建落地開工而快速上升。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。
工程機械行業的歷史教訓告訴我們,行業的發展進程,一方面離不開政府對基建的大力投入,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復蘇的希望完全寄托在政府投資身上。擺脫對政府投資的單一依賴,大力提高實體產業的投資比重,大力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實體經濟發展,才是工程機械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。在這種大背景下,近兩年來,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(PPP)開始頻繁見諸報端,三次登上“兩會”總理工作報告,十分引人注目。作為一種全新的政府融資方式,PPP將透過公私合作模式,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積習,創新社會資本參與渠道,最終促進工程機械行業健康發展。